当前位置: 首页 豫闽风情 八闽风情 八闽的由来与文化

八闽风情

八闽的由来与文化

来源: 时间:2021-12-15

八闽的由来与文化!

经常看到网友询问八闽的来历,也看到网友们对八闽的由来提出许多不同的说法。在下撰写此文,主要想谈谈闽及八闽的由来等问题,以正视听。

(一)

福建简称“闽”,这是福建最早的名称,也是福建最早的蛮族族称。有人说,“闽”字是从“蛮”字谐音而来,闽南话“闽”、“蛮”倒是谐音,但不知两三千年前,当时的国语是不是以闽南音为准。从咬文嚼字般的拆字法讲:长虫者,蛇也;闽者,关在门里的蛇也。《路史》云:“闽乃蛇种。”东汉·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注:“闽,东南越蛇种,从虫,门声。”也就是说,最早居住在闽地的原始氏族部落是以蛇为图腾,这些历史上被称为闽人的土著居民奉蛇为神灵。荒山野岭,气候闷热潮湿,蛇虫滋生繁衍,故以蛇为崇拜的图腾,不足为怪,这种民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着。漳州市平和县文峰乡的三平寺仍保存着敬蛇如神的奇俗,泉州市南安诗山仍有蛇山庙在。

(二)

对闽地的最早记载是《山海经第十》之《海内南经》,其曰:“闽在海中”。也就是说,福建在远古时期,四面环海,尚未从海洋中冒出来与大陆接壤,估计那时最多是一些岛屿或是高山顶峰露出海面,所以才有“闽在海中”之说,这也印征了在福建流传甚广的一句民间谚语:“沉东京,浮福建。”

明朝何乔远撰的《闽记》说:"所以说不得些地方在海中,因为现在在闽中一带地方打井掘地,还能得到许多海螺、海蚌等生物的化石,可以想象在洪荒的古代,那些大山尽在海中,后来人先后填筑而成了大陆。"打井掘地竟能挖出海螺、海蚌等生物化石,确实奇哉,但也说明此地原为海滩,或许就是海底,后来由于地壳变化浮出海面,成为陆地,成为我们现在居住的家园。“沧海变桑田”,不能不让我们赞叹大自然之伟大。但何乔远认为沧海之所以变桑田,是人们用愚公移山式的方法将海填平,对这个愚人节式的搞笑想法,笔者自是不以为然,不要说原始人了,就是现代人使用现代化工具,也填不出那么大面积的陆地,更何况当时闽地地广人稀,有必要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围海造地吗?

(三)

《尚书·禹贡》称,大禹治水后,把全国划为九州,即冀州、兖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扬州、荆州、豫州、梁州和雍州。据有关资料介绍,九州之一的扬州北据淮河,与豫、徐分界,东南至海,西以汉水与荆州为界,今浙江、江西、福建全境及江苏、安徽、河南南部、湖北东部、广东北部均古扬州地,面积约有一百三十余万平方公里。由此可见,福建属于扬州地域。

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建立夏朝的统治者将其统治的地域称为中国,民族就是华夏族,而将东、南、西、北四境的其他民族统称为夷、蛮、戎、狄。《礼记·王制》记载:“中国戎夷,五方之民,皆有性也,不可推移。东方曰夷,被发文身,有不火食者矣;南方曰蛮,雕题交趾,有不火食者矣;西方曰戎,被发衣皮,有不粒食者矣;北方曰狄,衣羽毛穴居,有不粒食者矣。” 所谓雕题交趾,意为刻画额肌,足趾相交。从此,长江流域直至越南北部的各个部族,统统被称为“南蛮”。

    (四)

居住在闽境上的以蛇为图腾的土著人自然也属“南蛮” 部族,被称为“闽人”、“闽族” 或“闽蛮族”。商周时期,特别是到了周朝,闽人臣服于周天子。据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》记载:“职方氏掌天下之图,以掌天下之地,辨其邦国、都鄙、四夷、八蛮、七闽、九貉、五戎、六狄之人民。” 这里的“七闽”,汉代经学家郑玄注解说:“闽为蛮之别种,而七乃周所服之国数也。”这就是说,居住在闽地有七支臣服于周天子的有一定实力的区域性部落集团,被统称为“七闽”,史籍将其所居住地称为“七闽地”。这七个居住在“七闽地”的部落,蔡永兼在《西山杂记》有记载:“福建省周时虽经历史变迁,周朝职方氏所掌控的七闽部落早已灰飞烟灭,但七闽地的叫法却沿袭下来,千年不变,只是所指地域已逐步变小,最后成了今福建地域的别称。

(五)

七闽增一闽,可以说是唐朝时的事,这跟开漳圣王陈元光有关。

唐朝初期,从泉州到潮州的广大地区,仍由蛮夷占据,因末归化,还处于极度荒凉的状态。《漳州掌故大全·开漳史话》称:“据第一任的漳州刺史陈元光笔下所记:‘兹镇地极七闽,境连百粤’,‘背山面海,旧为蛇豕之区’。原是地广人稀,犀象出没的地方。这里居住些被称为‘蛮獠’的少数民族,他们‘椎髻卉裳’,以‘搜狩为生’,虽然也会兼种黍稷,但不懂牛耕,‘可耕乃火田之馀’,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。” 陈元光所说的“蛮獠”究竟是哪个少数民族呢?据有关专家考证,“蛮獠”就是我们现在的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一的居住在福建的畲族。陈元光称这些居住在这里的蛮獠“左衽居椎髻之半,可耕乃火田之馀”,他们断发文身,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。

唐高宗总章二年(669年),“蛮獠啸乱”, 陈元光随父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政(河南固始人)入闽平叛。《平闽十八洞》这部古书就是取材于此。仪凤二年(677年),陈政积劳成疾,病卒军中,21岁的陈元光袭父职,继承其未竟事业,经十年艰苦征讨,大小百余战,终于平定“蛮獠啸乱”,此后20余年无战事。

战后,陈元光总结经验教训,认识到“兵革徒威于外,礼让乃格其心”,欲使蛮獠诚心归附,永不再反,与汉人和睦相处,就该把蛮獠编入版籍,看作子民,授予土地,施以教化,让他们得安生,“则民心自知感激”。因而创议“其本则在创州县;其要则在兴庠序”,才能实现“胡越百家,愈无罅隙,畿荒一德,更有何殊?” 据此,陈元光在中宗垂拱二年(686年),上《请建州县表》,疏言:“周官七闽,宜增为八,请建一州泉、潮间,以控岭表,委刺史领其事。”

这里明确提到,在泉州和潮州的广袤地带,建州立县,加强统治,使周朝就有的七闽之谓增为八闽,这就是八闽的由来。时地官侍郎狄仁杰向武则天奏曰:“闽南遐方僻壤,万一遣官不谙民,士民反受其害。元光父子久镇彼中,蛮畏民怀,莫如令其兼秩州事”。武后准其奏,垂拱四年(688年)六月二十九日,诏下准建州县,命陈元光兼任刺史,建立漳州。初州治设在屯所西林(今云霄县境)。西林近江,江水秀丽如陈元光固始家乡的清漳河,遂名为"漳江",漳州也因此得名。新建置的漳州初辖两县,即漳浦与怀恩(今诏安)县。漳浦本古绥安县地,因在漳江之畔故名漳浦。后因怀恩县户籍逃亡太多,省怀恩县,并入漳浦,再把泉州的龙溪县归属,漳州仍辖二县,即漳浦与龙溪县。

综上所述,唐初增设漳州,正所谓“七闽宜增为八”,这才是八闽由来,其后宋、元的州、军、府、路的变迁,只是因其数恰好为八,正符合此前已有的八闽称谓,后人套用而已,绝不能误以为八闽由此始。

另外,唐开元二十一年(公元733年),闽地置经略使,以福州、建州各取一字为名,此为福建得名之始。宋置福建路;元设福建海右道;明置福建省,此福建设省之始。后改福建布政使司;清改福建省,省名沿用至今。


上一篇: 福建方言的历史:六个主要方言区的分布